3月2日10时18分,在上海市松江区沪苏湖铁路施工现场,沪苏湖铁路开始全线铺轨,计划6月底完工,随后转入静态验收、联调联试阶段,预计今年年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届时,芜湖将拥有第二条直通上海的高铁大通道。

  沪苏湖铁路是连接上海、苏州、湖州等城市的快速铁路通道。由上海虹桥站引出,途经江苏省苏州市,终至浙江省湖州市湖州站,线路全长163.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设上海虹桥、松江南、练塘、苏州南(汾湖)、盛泽、南浔、湖州东、湖州站等8个车站。

  开通后,芜湖到上海由现在的3小时左右行程缩短至1.5小时左右;上海到湖州最快只需40分钟。

  “沪苏湖铁路从上海的西南出发,进入浙江,连接宁杭高铁、商合杭高铁,对太湖以南的浙江和安徽几个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研究所所长孔令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安徽城市比如芜湖,可以从宣城-湖州-苏州这个方向进入上海,拥有连接上海的第二条高铁大通道,高铁运营里程也大为缩短。

  孔令刚进一步分析,这条高铁线与G60科创走廊走向高度契合,其在上海的起点松江以及芜湖都是G60科创走廊的九个重要节点城市,“可以说,沪苏湖铁路加上连接线把G60走廊做成了高铁走廊,依托高铁走廊的经济效应,相信将会大大促进科创走廊沿线的要素流动,推动科创走廊更高质量的发展”。

  “这条连接上海、江苏和浙江的重要交通干线正式进入全线铺轨阶段,标志着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一体化的有力推进,也展现了区域互联互通的显著成果。”睿信咨询长三角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高成彦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建成运营后,将进一步完善区域路网布局,有效疏解沪宁、沪杭铁路通道运输压力,对于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时经济圈”更快实现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消息称,除了沪苏湖,今年内,长三角铁路计划开通宣绩、池黄、杭温、上海南至莘庄三四线、宁波枢纽庄桥至宁波段增建三四线等7个项目,计划开工沪昆铁路嘉善段高架改造等4个项目,稳步推进甬舟铁路、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等32个重点续建项目建设,预计完成基建投资超1400亿元,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孔令刚指出,2023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的若干措施》里明确提到“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与合肥、芜湖等长三角地区城市联动发展”,这表明安徽可依托“大虹桥”借船出海、向海而兴,全面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共享开放发展红利。“对芜湖来说,区域地位将进一步彰显。”

  高成彦表示,高铁、城际铁路的开通,让长三角的“一小时经济圈”成为可能,不仅促进了区域内部的经贸往来,也为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便利。

  在上海,位于浦东新区祝桥镇的东方枢纽上海东站地下工程桩基及基坑围护加固基本完成,近日将实施地铁21号线及两侧80米范围内的土方开挖。根据规划,该项目距离上海浦东国际机场T1航站楼约5公里,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车场规模按照14台30线规划设计,建成后将成为上海第二大综合交通枢纽。

  上海铁路枢纽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路网性铁路枢纽,上海铁路规划建设始终围绕城市发展目标与空间优化方案,在与城市互动和共生中塑造区域发展的主要廊道,有效支撑上海对外交通联系。2024年,东方枢纽上海东站及配套工程、沪苏通铁路(太仓-四团)上海段、沪苏湖铁路上海段、沪杭客专上海南联络线、沪渝蓉高铁上海段等作为重点项目,已经纳入上海市全年安排的重大工程计划中一体化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交通运输一体化还带动了长三角地区产业布局的优化和升级。”高成彦说,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企业能够更加便捷地实现资源配置和市场拓展,推动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的集聚和协同发展。

  截至2023年底,长三角铁路已拥有25条高铁,动车组开行范围覆盖除浙江舟山以外的所有地级城市,成为全国高铁网络最发达完善的区域之一;铁路营业里程逾14300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超7100公里。2023年,长三角铁路全年旅客发送量达到8.08亿人次,相当于全国总人口数一半以上的旅客在长三角乘坐了一次火车。

  在孔令刚看来,随着沪苏湖铁路等交通项目的建成通车,长三角地区的交通运输一体化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不仅将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的整体竞争力,也将为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根据长三角铁路“十四五”发展规划,到2025年,“轨道上的长三角”基本建成,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近1.67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近9200公里,全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主通道上海局集团公司管内段全部贯通,支线网络微循环更加畅通。长三角城市群将打造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以宁波、温州、徐州、黄山等城市为节点,以城际铁路为通道的“多三角、放射状”城际铁路网,为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可靠的运力支撑。